魔域打怪外挂产品经理必看:交互设计7大原则
很多产品经理在做产品交互方案时,魔域打怪外挂总觉得哪里不对,但又说不上来。其实,那些让用户用得顺手的产品,背后都藏着一些经典的交互设计原则。
今天就来聊聊交互设计的七大原则,搞懂了这些,你做出来的产品方案,或许就能从 “能用” 变成 “好用”。
01、菲茨定律:让用户“指哪打哪”菲茨定律是1954年心理学家保罗・菲茨提出来的,核心就一句话:目标越大、离得越近,人们就越容易快速精准地点击到。

放在产品设计里,这个定律的应用场景随处可见。比如:
支付宝的 “扫一扫”“收钱” 按钮,在首页不仅位置显眼,而且面积足够大,就算你单手操作,大拇指也能轻松按到。
游戏里的技能释放按钮,为了让玩家在激烈对战中快速点击,通常会设计得比较大,而且放在容易操作的位置。
如上图,界面中、目标区域大小、颜色决定着点击欲望、在调整当中也要注意界面的整体比例、以防止用户的误操作。
作为产品经理,在设计按钮、入口这类可交互元素时,不要为了追求界面的简洁美观,把按钮做得过小,或者藏得太深。
尤其是在移动端,要充分考虑单手操作的场景,给用户创造 “指哪打哪” 的体验。不然,用户一次次点错,耐心耗尽,很可能就卸载产品了。
02、希克定律:别让用户做选择题
希克定律告诉我们,一个人面临的选择越多,做决定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这个定律用在产品设计上,就是要尽量减少用户做选择的次数和复杂度。

就拿电商APP来说,用户想买一件T恤,从打开APP到下单,如果中间要经过无数个页面,要在各种筛选条件里做选择,比如品牌、颜色、尺码、价格区间等等,很容易就会放弃购买。
做得好的电商APP,会通过智能推荐、热门标签等方式,帮用户快速缩小选择范围。由于电商平台所涉及的商品种类繁多,如果不加以分类必然造成用户挑花眼、怒卸应用的结果甚至一次分类还不够,需要进行二次分类,才能把一次选择行为所涉及的候选项控制在比较合理的范围内。
比如你经常浏览运动品牌的T恤,下次打开APP,首页就会优先给你推荐运动品牌,而不是让你从成千上万的商品里慢慢找。
在设计功能流程时,产品经理一定要学会做减法。用户的耐心和注意力都是有限的,不要让他们在一堆选项面前纠结。
如果实在有很多功能和内容,那就通过分类、排序、筛选等方式,让用户能够快速定位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比如微信的发现页,把朋友圈、视频号、购物等功能进行归类,用户很容易就能找到自己想用的功能,不会因为选择太多而迷茫。
03、7±2法则:别让用户记太多东西7±2法则,也叫米勒定律,说的是人类短期记忆能容纳的信息量是有限的,通常是5到9个项目,这个原则主要体现在信息展示和导航设计上。

再比如APP的导航栏,一般不会超过5个标签,如果超过了,用户不仅记不住,操作起来也不方便。像抖音的底部导航栏,只有首页、朋友、+、消息、我这5个标签,简洁明了,用户不用思考就能知道每个标签的功能。

在设计信息架构和功能分类时,一定要考虑用户的记忆负荷,不要一股脑地把所有信息和功能都堆给用户,要学会分组、归类,让信息呈现得有条理。
04、接近法则:让关联的内容“抱团取暖”接近法则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个理论,它认为在空间上接近的物体,人们会认为它们是一组,这个原则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信息之间的关系。
在APP里,标题、图片、摘要通常会放在一起,用户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组相关的内容。比如下面这个页面中,根据不同距离,让我们一眼就能发现,信息之间的相关性,信息层级分布非常清晰。

又如电商APP的商品详情页,商品图片、价格、库存、购买按钮等信息都集中展示在一个区域,用户不用四处寻找,就能快速获取关键信息。

左图-多邻国,右图-Headway,用间距/分割线分出页面模块,关联更强的内容相近,将相似的、有关联的信息尽量摆在一起,不要让用户迷茫要他在潜意识里就知道在哪里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在设计界面布局时,产品经理要把相关的内容放在相近的位置,通过视觉上的接近,让用户直观地感知到它们的关联性。同时,也要注意区分不相关的内容,通过留白、分割线等方式,让界面层次更加清晰。
05、防错原则:给用户兜底的安全感防错原则,顾名思义,就是要在设计中避免用户犯错,或者在用户犯错时,能够及时提醒并提供解决方案。
在产品设计里,防错原则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注册登录页面,当用户输入的密码不符合要求时,系统会立即提示密码的格式要求;
在支付页面,当用户的余额不足时,会提醒用户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在编辑文档时,很多软件会自动保存,防止用户因为电脑死机、断电等原因丢失内容。


作为产品经理,要站在用户的角度,预判他们可能会出现的操作失误,并提前做好防护措施。可以通过提示信息、限制条件、自动纠错等方式,减少用户犯错的概率。
06、复杂度守恒:别让用户背锅复杂度守恒定律指出,产品的整体复杂度是一个常量,不会因为表面的简化而消失,只会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让用户端的操作变得简单,那背后的系统和开发团队就得多承担一些复杂度。

以智能音箱为例,用户只需要说一句话,就能让音箱播放音乐、查询天气、设置闹钟,操作非常简单。但这背后,是复杂的语音识别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以及庞大的内容库在支撑。
产品经理在做设计时,不能为了追求用户端的简单而牺牲产品的功能和性能。要学会合理分配复杂度,把复杂的操作和计算放在后台,让用户看到的界面和操作流程尽可能简洁。

盒马鲜生和腾讯动漫在用户登录流程中,引入第三方的方式即使新用户也不需要对产品进行注册,将大大省略这一流程上所要耗费的步骤和时间。
同时,也要和开发团队做好沟通,确保他们有能力实现这些设计方案。就像设计一个智能客服系统,要让用户能够通过简单的对话解决问题,那就需要在后台搭建强大的知识库和智能问答算法。
07、奥卡姆剃刀原则:少即是多奥卡姆剃刀原则的核心思想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就是要去掉那些不必要的功能和元素,让产品保持简洁。
很多产品经理在做产品时,总想着把所有功能都加上,觉得功能越多,产品就越有竞争力。但实际上,过多的功能不仅会让产品变得臃肿,还会增加用户的学习成本和使用难度。
比如一些办公软件,功能非常齐全,但很多用户只用到其中的几个基础功能,那些复杂的高级功能不仅占用界面空间,还让软件的操作变得复杂。
真正优秀的产品,都是在做减法。(例如:iOS的演变)

微信最开始只是一个简单的即时通讯工具,后来慢慢增加了朋友圈、支付、小程序等功能,但每一次功能的增加都是基于用户的核心需求,而且界面始终保持简洁。

产品经理在设计产品时,要学会判断哪些功能是真正有价值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要敢于砍掉那些冗余的功能和元素,让产品回归本质,给用户提供最核心、最简洁的体验。
以上剖析的交互设计七大原则,相信能为你的产品设计提供思路,不妨做一些刻意练习,每次完成交互原型后过一遍,尝试用这套框架进行评审。
真正的产品竞争力,往往藏在这些基础规则的应用中。但同时也要记住:真正的交互设计,是让用户意识不到设计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