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域官网99安全中心1991《大决战》对黄百韬的死,为何如此浓墨重彩?

1991、1992年连续上映的《大决战》三部曲,魔域官网99安全中心是中国军事题材电影史上地位极为显赫的殿堂级作品。对国产战争电影一向评分严格、挑剔甚至有一定偏见的的文艺青年集聚的豆瓣,都对三部曲都打出了9分以上的评分,可能仅次于国产电影最高分9.5分的《高山下的花环》

图片

图片

图片

该系列的成功,让它在近40年后的今天,还被年轻人在互联网上反复造梗。该片贡献的台词金句如:“总座高见”、“优势在我”、“抗日战争急不得、解放战争拖不得”、“刘亚楼你记一下”、“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犹在眼前”、“白热化咯,要冒烟咯,不得不燃烧咯”、“你不妨把话讲得明白一点”,等等。一部问世快40年的主旋律战争题材电影,全片没有感情戏,没有《战狼》和《第一滴血》这样的极致的个人英雄,却能在问世之后,几十年间长葆青春,永蓄活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奇迹。该片之所以成功,不光是因为支撑剧本剧情的史料权威性空前,多领域各关口搭配的顾问团阵容豪华,主要角色形神兼备选角成功,战争场面宏大。即便放到现在,片中全实景拍摄的黄维兵团和廖耀湘兵团“浩荡”行军场面,都未被超越。整个战场宏观气势,还原度高,爆破爆炸烟火视觉冲击力强。邱清泉兵团徐东解围时,飞机轰炸,坦克车跟进,掩护步兵进攻的场面也都是实景真飞机真坦克,真的几千个步兵。组图先领略一下:

图片

上图:廖耀湘兵团行军场面

图片

图片

上图:黄维兵团行军场面

图片

上图:徐东解围邱清泉兵团陆空步坦协同进攻场面

图片

上图:林罗刘用望远镜观看东野攻锦的万炮齐鸣

图片

上图:《平津战役》中东野105榴炮阵地

图片

但从根本上讲,以我观点,《大决战》三部曲背后蕴含的历史观、画面叙事中敢于给对手以正面特写而不是低端丑化和无限踩低的胸怀,全片的画面运镜以及整体审美素养,乃至在当时的国际形势和时代旋律下(1980年就开始筹划,建党70周年和邓老92南巡发表南方重要讲话前后连续上映)跳出战争观成败的境界,才是使它成功的最重要最核心的因素先看立项层级和剧本打磨: 1980年的时候,八一厂就开始计划将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解放战争搬上大银幕。并将其当成对标老大哥经典的《解放》系列这样的世界级电影来立项。光是从剧本的创作和打磨就用了1000多天(3年半),编剧们查阅了将近6000万字的文献。还采访了比如当时经历过辽沈战役的聂老总,包括国军方面的黄维、杨柏涛等人。再看领导小组涉及单位: 本片摄制领导小组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北京军区、南京军区、济南军区、沈阳军区、兰州军区、海军、空军、中央军委办公厅、各省市等组成。可以说,这是集全军,全国之力,去以电影的形式去再现三大战役。

图片

再看顾问团阵容

图片

张震是淮海战役时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后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对于淮海战役,属于权威中的权威,大佬中的大佬。

图片

杨国1948年5月至1949年2月先后任中原军区司令部军政处处长、交通处处长、运输司令部副政治委员。苏静曾任东北野战军作战处处长;叶子龙在1948 年5月起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办公处副处长,属于中央军委中枢的代表;崔月犁曾负责北平情报以及策反傅作义工作,对平津战役全过程有相当权威性

图片

后两位来自文化界电影界,陈荒煤长期担任文化领导工作,先后任中南军区文化部部长、文化部电影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丁峤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导演,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广电部副部长。顾问名单虽然是以上7人,但是这7人背后可能调动的资源提供的线索,却绝不局限这7人本身自带的记忆力范围。比如张震对某事如果没有把握,大可一个电话直接联系到事件当事人。要知道,1990年前后,很多淮海战役当年的亲历者都健在甚至还在工作岗位上。这个顾问团构成,可以说既覆盖了中央军委、平津、辽沈、淮海三大战场亲身经历者,又统合了中央军委、野战军司令部、军区交通后勤、参谋、文化界电影界等不同部门岗位的多元视角,可以说,是一个相当难以复制,几乎不可再得的阵容了再看选角的成功:我方中枢的五大书记、大区统帅的林彪、罗荣桓、粟裕、陈毅、刘伯承。国军方面的蒋介石、傅作义、何应钦、杜聿明、邱清泉、黄百韬、李弥、乃至蒋经国、宋美龄无不在形神相似,气质拿捏,甚至配音语气层面达到了化境般的水准。简单回顾一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好,Cut !!收掉神通,回归主题。本文要说的,是在这样一部再现甚至总结波澜壮阔中国革命史的鸿篇巨制中,在这样一部在国产军事题材电影里有着扛鼎定盘煊赫地位的大制作(据说累计调动群众演员330万人次)当中,给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头号反派大BOSS黄百韬的死(黄百韬死,《淮海战役》上集完),竟然不吝笔墨,留出了长达2分多钟的堪称是浓墨重彩的特写。这在当时和以后,都是不太寻常的。也是引人感慨和耐人寻味的。本文只截取黄百韬在指挥部和杨廷宴和陈士章等人讲完遗言并劝他们突围逃生为党国保留一点火种后,突出指挥部,在乱兵乱枪里渐渐绝望直到举枪自杀,却在拿枪指头之前,被流弹提前击中的一分50秒,一起感受下。对黄百韬这样一个死硬到底,拒不投降,自绝于人民,且在南麻临朐、豫东、卞仓、碾庄先后给解放军以重大创伤(碾庄打了一星期,华野各主攻纵队战斗兵就基本打没了),忠实追随蒋介石的反动派精锐兵团的头号打手(25军军长陈士章说,解放战争华东战场,黄百韬无论卖命程度还是战绩战果都是双花红棍级别的头号打手),

图片

上图:粟裕报告碾庄一周各纵队伤亡至少5000人,战斗兵所剩无几我方在动员全军全国资源拍摄的给三大战役定盘定调的官方“影像史书”里,能够以如此静稳的节奏,立体的镜头,超长的特写,给他临终交代遗言,反思一生成败,并且正面描写其鼓励下属突围逃生,自己留下自杀赴死、对蒋介石的三民主义殉道陪葬的个人选择(虽然电影里没让他自杀成,让他先想举枪后被表现地是他被流弹击中,但是敢于正面承认其自杀的决心,就已经很难得了),这如此浓墨重彩的超长笔墨,在此前其后的所有影视题材作品里,都是极其少见的。

图片

影片并在黄百韬被击中的一刹那,在画面中引爆了一颗炮弹,用画面的瞬时大明大暗的和轰然作响的爆破声音,给黄百韬中弹到底,提供扎实地烘托和回应。中枪之后,画面马上暗下去。寓意着徐州国军剿总的前途,乃至整个国民党大陆政权,前途已经灰暗下去了。

图片

《大决战》的编剧在撰写分镜头脚本的时候,肯定是参阅了徐州剿总战地视察官李以劻的回忆文章中,记录的与黄百韬的交谈。(见下图)

图片

图片

在李以劻的回忆里,直言不讳,以史笔之姿,刻画了一个发誓要“士为知己者死”,绝不辜负“总统知遇之恩”,临难不苟的党国“忠臣”形象。他这篇文章几乎是后人形成对黄百韬孤臣孽子形象的主要细节来源。

图片

上图:李以劻夫妇合影

图片

上图:晚年李以劻夫妇这篇材料中,黄百韬绕树三匝徘徊不去,睡下了又把李以劻叫起来,对他郑重反复说的那句“国事千钧重,头颅一掷轻”,让我读过之后,多年之后再也没有忘记。这句话是黄百韬的原话吗,还是李以劻在回忆黄百韬的时候,有感于他对“党国”的“忠勇”,帮他修饰提炼的?我们没有原版录音,后世已无从得知。但是,这句国事千钧重,头颅一掷轻”,是不是也触动过为了写电影剧本,用时三年半,吃下过6000万字相关材料的电影《大决战》的编剧团队呢?我想编剧团队对李以劻的这篇文章,是一定读过且反复深读过的。并且我大胆臆测,黄百韬这两句遗言,对他们也是有所触动的。否则,这部电影,就不会给一个反动派的死硬到底的金牌打手以如此的浓墨重彩的“谢场”仪式。也正是李以劻的这篇文章,让我在读的时候,联想起一个封神演义中同样为王朝陪葬的人物,商朝太师闻仲。是的,黄百韬给我的印象很像《封神演义》里的闻仲。(见下图)

图片

对比1962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红日》就没有给张灵甫的最后的“自杀”一丝一毫的想象空间和表现可能。在电影《红日》的结局,张灵甫是拿着冲锋枪,扣上钢盔,企图垂死挣扎,选择硬刚的时候被乱枪打死的。

图片

我为什么说《大决战》三部曲的历史观,剧本立意,心胸境界和在当时条件下尽可能求实归真的创作态度有着国产军事题材影视的扛鼎定盘的位置?就是因为这部作品当中,胜利者自我书写的影像史诗中没有像很多粗制滥造的次等作品一样,去迎合地摊野史爱好者的庸俗口味,把反派的黄百韬、杜聿明、廖耀湘等人当成是品格低下的小人和无能庸碌的鼠辈去刻画。在1991年的《大决战》电影当中,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有着一生“功业”甚或“追求”乃至信仰的对面体系里的很有能量和作为的精英人物。他们也有自己的坚决死硬,也有愿与自己同生共死的忠实信徒和死战到底撵都撵不走的人格卫士比如最后关头还护卫左右的25军副军长杨廷宴,他逃回徐州后哭诉,自己在黄百韬自杀后遇到华野战士盘问,他撒谎说,他是伙夫头,死了的是他哥哥,然后躲过盘问,将黄百韬掩埋,并做好标记,战后由国军一方派人将尸体偷偷运回南京紫金山安葬。

图片

大决战》中黄百韬兵团西撤被运河阻拦画面

91年的电影《大决战》对黄百韬之死的刻画描写,既有国产军事题材电影史上的巨大的视角、口径、尺度上的突破,同时,其实也是电影在表达立意,宣示主张,启发观众角度的一个非常高明的选择。看完这部大决战三部曲,只要思维正常的观众,可能都会明白:国民党之所以失败,更多的,甚至主要的不是因为其将领都是一帮贪生怕死昏庸无能的酒囊饭袋,也不是一帮对主义信仰不忠诚墙头草一般的政治小人,而是由于其整个系统,整个体系,整个方法论,上下左右四方六合之内的整个组织对抗的失败,所导致其看似强大的一整个能量体系在1948年底到1949年初的100多天里集中地、决堤溃坝式的坍塌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说,无限矮化甚至戏谑对手为低能滑稽,纯粹吃干饭充人头的蠢猪饭桶,并不是对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的体面交代甚至你也可以想,自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开始,国共之间在中国大陆上长达22年的漫长争斗与对决,艰难反复,布满波折,结果仅仅是战胜了一帮酒囊饭袋和庸碌小人,那这样的历史也绝对称不上波澜壮阔。

图片

1949,我们赢了,但是赢的并不是一帮无难度的军事垃圾和猥琐小人,这就是91版《大决战》对黄百韬这样“忠心耿耿”的国民党人的末路穷途不吝笔墨,甚至浓墨重彩,给他一副残阳如血的让人喟叹的结局的根本原因也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解放战争以及它所导致的五千年历史华夏大地发生的最彻底,最深远广袤的这场改天换地,本质上是制度之争,体系之战,对手之中即便有黄百韬杜聿明这样忠心耿耿,至死不降的悍将强人,也难以挽救整个大厦的垮塌和改朝换代。这条因果逻辑中的必然性,捏准了,你就不害怕,不担心,这2分多钟的浓墨重彩、残阳如血的黄白韬之死,会不会涉嫌给反动派着墨和镜头太多了。

图片

我们甚至从1991年《大决战》的审美立意当中,能品味到胜利一方的创作者在官方审定的“影像史实”中,对黄百韬杜聿明这样的私德过关的忠于其主子,并愿意为之“殉道”的国民党人,有着一丝丝的“同情”和“怜悯”其实,不独黄百韬,在1991《大决战》中,国军方面的所谓boss们,形象基本都不错。愚忠到底,回天乏力的杜聿明,死战不降,在大王庄马尾子搞汽车防线和血肉磨坊的黄维,狂妄骄傲满嘴粗口到处敲沙罐带着大狼狗的疤面煞星邱清泉,包括最后时刻还在黄百韬身边一直追随护驾,黄百韬自杀他还夺下手枪,含泪相劝的25军副军长杨廷宴,形象都是不差的,都不是卑鄙猥琐庸碌荒唐和无能的。这就是1991《大决战》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观和审美立意下,非常大气地给国民党败将们的“体面”群像按:黄百韬本来其貌不扬,头顶无发。与张灵甫孙立人等相比,颜值甚至可以算是下等。见下图:

图片

但是电影中给他找的演员许幻山确实演英俊小生出身的,早早就当过男一号的高颜值。

图片

图片

不过,客观地说,许还山人到中年后,头发变少,无论神情还是五官,倒是真的有些像黄百韬了。(见下图)

图片

图片

上图中光头版本的许还山,是不是更像黄百韬了?

图片

上图:在南京钟山风景区李文忠墓后山的黄百韬墓

2025-11-25 05:23 点击量:5